广州有家“看不见”的咖啡店连蔡依林都来拜访
发表时间:2025-01-10 18:02:26 来源:开云真人
发表时间:2025-01-10 18:02:26 来源:开云真人
这是一家由视障人士运营的咖啡店,有4名全职咖啡师和3名兼职。7位店员中,6人有不一样程度的视力障碍。
最初,手心咖啡只是一个公益项目,它尝试教视障者制作咖啡,探索新的职业可能性。没人预想到,这群视障伙伴边走边摸索,最后竟“摸”出了一家不依赖公益捐赠、自负盈亏的咖啡店,并持续将收入的10%反哺视障咖啡师的公益培训计划,从受助者,变成了助人者。
陈柳晓是这家咖啡店的对外业务总监,大家叫她“晓晓”。这个95后的视障姑娘,曾经为了在面包店打工,隐瞒自己的视力障碍,假装自己能看清。她能运用一些聪明的“技巧”顺利应对工作,但她感到疲惫和不适:“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?”
随着科技的发展,慢慢的变多的辅助工具能帮助视障人士胜任与健视者相同的工作,但社会观念的转变却没有跟上技术进步的速度。“他们是需要被照顾的”“他们做不了什么”“他们的生活很悲惨”,这些观念将视障人士的就业机会变得像是一种施舍,将他们圈禁在厚厚的围墙之中。
手心咖啡店的持续运营,正在向我们证明,视障人士也可以有尊严地工作,也能拥有自己的“事业”,残障并不能阻碍她们,走向人生的旷野。
从广州梅花园地铁站出发,大约步行十分钟,路过一片安静的住宅区,进入由旧建筑改造而成的创意园,在宽敞的地下一层,看到贴在两面玻璃墙上的“BHC”logo,我们来到了手心咖啡店。
推开店门的一瞬,“叮铃铃”,门上挂着的铃铛发出声响,提醒吧台后的视障店员:有客人来了。走进店里,第一步就感受到脚下的凹凸触感——是一条盲道。
“这是盲人铺设的盲道,”晓晓开着玩笑向我们介绍:“是我们自己贴的,其实视障咖啡师已经对店里环境很熟悉,这条盲道主要是为到访的视障客人准备的。”
走到吧台前,盲道上的杠杠变成了圆点,触觉的改变告诉视障客人:可以停下点单了。吧台点单处竖着一张小卡片:“欢迎来到手心咖啡,在手心工作的咖啡师都是视障伙伴,如果你已经来到吧台前面想要点单,没有人主动招呼你的话,你可以主动和咖啡师打声招呼,或者按一下在你面前的橙色铃”。
“叮铃铃”的声音代替视障咖啡师的眼睛,帮他们定位客人的位置。在工作中,视障咖啡师们还有许多“声音助手”。
用来操作点单的电脑装有读屏系统,会为视障咖啡师念出屏幕上的内容,帮助他正确下单。这台电脑还配有放大镜功能,可以将屏幕上的每个字放大到巴掌大小,有些低视力的咖啡师仍有模糊的视觉,能够最终靠自己的眼睛看到放大后的字体。
吧台上,一张菜单被夹起展示,上面标有不同品种咖啡豆的产地等信息,一颗颗闪亮的小“宝石”被粘贴在菜单上,拼出了每款咖啡对应的盲文。晓晓和店员们最擅长做现磨手冲咖啡,这是她们加入手心咖啡计划时,学习制作的第一款咖啡。
兼职咖啡师黄逸帆为我们制作现磨手冲,低视力让他只能看到物体模糊的轮廓。不过,他已经学会了一套视障咖啡师的独特方法,即使看不见,也能做出一杯好喝的咖啡。
咖啡豆的用量是影响成品口感的关键,黄逸帆拿出一个小型电子厨房秤。他看不清电子秤上跳动的数字,好在,这个秤能够最终靠蓝牙连接手机,手机上的读数软件会将实时的克重报给他听。
围着围裙的黄逸帆俯身凑近手机,几乎把脸颊贴到手机上。在他身后,店长的导盲犬正安静地趴在它的专属休息室,滴溜的眼睛看着他工作。
熟练地把称好的豆子倒进研磨机,黄逸帆又摸出了两个玻璃杯、一个滤杯和一张滤纸,他把滤纸铺在滤杯中,接下来是对视障者最具挑战的环节:注水。他需要沿着滤杯的圆形杯口,打着圈,轻轻把咖啡壶里的水送进滤杯,打湿铺好的滤纸,让它更服帖。即使视力没有完全消失,视障人士也很难用眼睛捕捉到细细的、透明的水流,加水时不小心倒到杯子外面,洒到桌面上,都是太容易发生的事。
店内咖啡壶细长的壶嘴上,在出水口附近用白色胶布圈出了一个凸起的标记。视障咖啡师用壶嘴上的标记去找滤杯的边缘,当它们相碰时再倾斜壶身倒水,就能保证水流注入滤杯中,而不洒到滤杯外。
新手们用这样的方法训练自己,而拥有五六年经验的资深视障咖啡师,已形成了肌肉记忆,不再需要这个标记。手心咖啡店保留这个标记,是因为店里会不时接纳新的视障咖啡师来实习,这个标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适应和熟悉。
这套结合“听、摸、闻”的冲泡咖啡方式,是广州“无牌咖啡”的主理人柠檬摸索出来的。2018年,广州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提出了培训视障咖啡师的“手心咖啡计划”,热心的柠檬主动承接了培训视障咖啡师的工作。作为视力健全者,他靠闭上眼睛体验盲冲咖啡,并与另一位全盲伙伴韦琳一起,研发适合视力障碍者的培训教程。
在加入手心咖啡之前,晓晓有过四份工作经历。她渴望能发挥自身的价值,但身边人不断提醒她:“看不清不用做那么多挑战”“看不清就做点轻松的就行了”,或多或少,视力障碍总像一堵无形的墙,将她的职业生涯框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。
晓晓6岁时被诊断出眼底黄斑病变,从此视力不断下降,到18岁才稳定下来。只要拉开三米距离,她就只能看到人的轮廓和衣服的大概颜色,更远的人则完全看不清。她没办法一个人坐公交,因为等她能看清车牌号时,车已经开走了。
上学时,晓晓坐在教室第一排,还是完全看不到黑板,老师让她干脆坐到讲台上,晓晓拒绝了,她说要用自己的方法学习。暑假,其他同学还在玩耍的时候,晓晓就在家用放大镜把下学期的书全部看一遍,等到正式上课,即使看不到老师的板书,她也知道要学的内容。
考试时,老师把她试卷上的字体放大许多倍,“别人的试卷是一张,我的试卷是一叠,但考试时间还是一样的,所以我虽然很多问题都会,但成绩并不优秀,就是中上水平。”晓晓说,唯一让她感到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科目,只有对视力要求不高的体育。
17岁的暑假,晓晓的同学们都去打暑期工了,她也很想找一份工作试试。她走进一家面包店应聘,但当她表明自己低视力时,老板娘摇头拒绝了她:“你看不清,面包到期了不能及时下架,收银也会出问题的。”
晓晓意识到,直言自己的视力情况很难被录用。于是她来到另一家面包店,对自己的低视力只字未提,顺利获得了工作。晓晓害怕自己看不清人民币面值而收错钱,特意找了一家规模大、分工细的面包店,专门负责打理和清洗。
“我躲在后面很用心地刷盘子,不敢出去接待客人。”对这份十年前的工作,晓晓记忆犹新。有位顾客在她路过时突然抓住她,问:“这个面包有什么馅儿啊?”晓晓看不清,但她灵机一动,微笑着说:“你可以看一下价签,上面写得很清楚。”
现在回想起来,晓晓觉得当年的自己颇为机智,但当时的晓晓,只觉得这种被迫扮演视力正常的状况太令人疲惫:“我觉得很不舒服,没办法做自己,不能告诉别人其实我看不清,我需要用很多‘小聪明’去圆谎,但是这能持续多久呢?”
告别了学生时代,晓晓的第二份工作,是经残联介绍在一个企业做前台。工作三四个月后,公司老板娘邀请她转到财务部门,说年轻人要学点技能,开阔视野。但到了财务部门,或许是出于对晓晓视力的照顾,同事们只让她记住账本的位置,帮做账的同事拿取对应的账本,关于财务的具体业务,她一点儿也没接触到。
“我还是想探索更多。”带着这样的想法,晓晓找到了她的第三份工作:速记员。当时,晓晓一分钟能盲打220个字,但老板在晓晓身上看到了速记之外的能力,他认为晓晓有出色的口才和表现力,便让她负责公司的培训业务,到法院等单位培训书记员,教他们怎么样提高打字速度。
“那是我第一次在工作中感到兴奋和有意义,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本身的优势和特点。”她在此公司工作三年后离职。
晓晓的第四份工作如家人所愿,清闲又稳定,在学校图书馆做管理员。但晓晓不甘心:“我发现我耐不住寂寞,我一定要做一些,我觉得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。”
2018年8月,晓晓偶然在视障群体微信群里了解到“手心咖啡计划”,报名成为第一批学员。同年8月12日,包括晓晓在内的5位视障伙伴拿到了SCA(全球精品咖啡协会基础知识认证),这代表着他们能够持证上岗,成为一名真正的咖啡师。
拿到证书后,晓晓和伙伴们摆摊卖咖啡的身影出现在广州各个角落。“我看不见世界,就让世界看见我”,这是手心咖啡最初的slogan,她们还做了两套咖啡挂耳包周边,取名叫“梦想系列”和“不服气系列”。
根据中国盲协估算, 目前中国有大约1731万视障人士 。 但提起这一群体的就业,“盲人按摩”依然是很多人唯一能想到的。 晓晓的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她想为自己证明,视障人士也有各自的特质禀赋,也有无限可能,“我们只是看不见,不是做不到。”
摆了数不清的摊,晓晓和伙伴们积累了足够的服务经验。2019年4月,一个机会来到她们面前。广州西门口附近,一栋大楼的共创空间邀请手心咖啡入驻,她们拥有了第一个固定开业的场所。
最开始,晓晓和伙伴们以公益模式运营这个“手心咖啡计划实践基地”。“当时客人来不叫消费,叫捐赠。拿一杯咖啡,捐赠一定的钱,让视障咖啡师有一次冲咖啡的实践机会。”有客人只喝了一杯咖啡,却塞给晓晓一百块说“不用找了”。
但一年时间过去,慢慢的变多声音告诉她们,即使作为商业咖啡店,手心咖啡也受到欢迎。2020年年初,一位大众点评区域经理打来电话,晓晓这才知道,因为不少顾客想要点评和分享手心咖啡,平台已经上架了她们的店铺,当时已有几十条评论。
有位熟客听说后,建议她们试试商业运作:“自负盈亏才更能验证,你们有只有少数的能力让视障人士在社会上立足。如果这家店成功了,经验还可以不断复制。”
2020年10月,手心咖啡正式申请了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,不会再使用公益资金,开始商业运营,晓晓也真正成为了“店长”。
“开店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从事服务行业,而不是在筹款。”晓晓体验着商业运营带来的不同,当客人以商业而非公益的眼光看待手心咖啡,自然会开始比价,也会更重视咖啡的出品品质。
“你们的咖啡怎么又贵了一点”“我很喜欢上次那款咖啡,怎么没有了”……晓晓在这些反馈中不断学习适应市场,她喜欢这种不依赖捐赠的感觉:“筹款是依靠大家的感动,但它不一定可持续,公益故事可能只能听一次,但一杯好喝的咖啡,会不断有人为它买单。”
视障咖啡师们感到“被看见”了,在此之上,她们想要“被认同”。在这一时期,手心咖啡有了一句新的slogan:“看不见,但我们有眼光”,挂耳包周边也随之换成了“有眼光系列”。晓晓说:“我们想对大家说,我们不是无力的受助者,而是很有眼光、很有品味的,买这杯咖啡的你也是有眼光、有品位的。”
当时,手心咖啡的店铺位于广州荔湾区中山七路,周边有住宅楼,有商业广场,有学校和医院,步行五分钟就是西门口地铁站,人来人往的繁华社区给咖啡店带来了充足的客流,有人在咖啡店谈工作,有人和家人朋友一起来打卡拍照,有人路过时顺便带走一杯咖啡。
晓晓和伙伴们在店里做了一些展板,将视障咖啡师的故事展示出来,客人可以一边喝咖啡,一边看展览。她们也在网络上与关心支持者互动,店里有活动时,手心咖啡都会通过小红书发布预告或总结,有人在评论区留言称赞她们“酷酷”,有人会循着网络找到她们,也想参加视障咖啡师的培训。
手心咖啡的商业化运营,让视障咖啡师们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。店里每卖出一杯咖啡,都会将10%的收入捐赠给“手心咖啡计划”公益项目,这一个项目还在持续培训新的视障咖啡师,目前已有超过200位视障人士从这里毕业。
2023年1月,西门口店铺的租约到期,由于业主有另外的规划不能续租,手心咖啡需要找到新的营业空间。VLAB翌方181创意园的相关负责人了解到这个情况,对她们表达了欢迎,促成了手心咖啡的入驻。
搬迁到全新的环境,晓晓发现以前的运营经验失效了。这是一个办公创意园,客流与此前的社区完全不同。“这不是我家楼下转角的咖啡店,人流没那么多,客人大都是来谈工作、谈合作的。”
必须找到更适合新环境的运营方式,晓晓心想。她和伙伴们不再期待街坊邻居的光临,转而选择面向客户服务,探索手心咖啡发展的新方向。
“我们开始觉得不用对外去证明什么,而想向内探索自己的更多可能性。”手心咖啡已经获得了许多关注和认可,在各个消费服务信息平台上,都得到了超过行业均值的评分。
2023年,连明星蔡依林也慕名到访。媒体争相报道,明星关注加持,手心咖啡产生了此前不曾预料到的影响力。比起从前对“被看见”“被认同”的渴望,现在的晓晓显得更从容、更坚定。
实际上,“创造”一直在发生。手心咖啡店里的每个角落,一草一木,都是伙伴们一手一脚亲自创造。
她们做了“创造下一个自己”系列挂耳包周边,每个包装上都印有一句鼓励的话,这些“金句”都出自店员之口,是周边设计师在店员们平时的聊天中捕捉并记录下来的。
她们出品了盲冲游戏礼盒,礼盒中包含一个咖啡壶、一个挂耳包,还有一个眼罩,说明书上还有晓晓自己画的插画。
盲冲挑战由两人共同完成,一人担任军师,一人担任咖啡师,军师只能动口指挥,不能动手,咖啡师要闭上眼睛戴上眼罩,在军师的指导下盲冲一杯咖啡,完成后,军师和咖啡师要互相表达感恩和欣赏。
礼盒里还有一些看起来没什么用处的小贴纸,晓晓笑着解释,这是“眼神贴纸”和“嘴替贴纸”。“我们觉得只戴纯白色眼罩太无聊了,要在眼罩上贴一些眼神。”挑战者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自己喜欢的眼神和表情,制作自己的专属眼罩。
“嘴替”贴纸是为最后的感恩环节准备的,晓晓发现很多体验者不习惯表达感恩,就把感谢的文字做成了贴纸,如果体验者说不出口,就把贴纸贴在队友的肩膀上,代替自己表达。
她们设计了玩具周边,取名叫“手心人”。这是一个塑料的玩具小手,可以套在手指上,还分为左手和右手,分别戴在左右手的手指上,就可以合起来,拍拍小手掌。手心的位置贴着一张嘴巴和一对白色的眼底,瞳孔是由视障伙伴画上去的,每一双眼睛都不相同。晓晓画了一套全家福,有爸爸、妈妈、孩子、奶奶、猫等等,现在已经被抢购一空。
“我们团队比较无厘头,”晓晓笑着说:“以前说到视障人士,很多人都会觉得好沉重,会想要付出很多才能帮到我们,但其实我们也可以很有趣、很好玩,我想给大家传递这样的信息。”
现在,除了在店里销售咖啡,手心咖啡正在发展更多样化的业务。晓晓的身份从店长转变为对外业务发展总监,她向我们描绘着未来的蓝图:“咖啡只是一个媒介,我们想探索它的更多模式,也许是‘咖啡+游戏’,‘咖啡+分享会’,‘咖啡+按摩’,各种各样的探索。”
晓晓最近正在推进一个方案,希望与企业合作,让手心到企业办公室去销售咖啡。
对企业来说,这是一项成本更低、更可持续、更健康的公益行动。许多企业想参与公益行动,但捐赠或办大型活动的公益模式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,导致“每年只做一次”的局面。通过每月或每周定期邀请手心咖啡进入办公室,公司能够实现更高频次的公益参与。而对企业员工来说,不出办公室就能够完全满足自己的咖啡需求,同时,视障咖啡师会与客人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,也让这杯咖啡有了更多的意义。
每个月,视障咖啡师都会来到珠江新城一家合作企业办公室。在她们被视障限制的人生中,几乎没人曾有机会进入广州的甲级写字楼。“虽然看不清,但是能听到那里员工原来是这种样子说话、这样工作的,我感觉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了。”
在手心咖啡店,我看到的视障咖啡师们亲切、平和,常常笑着。她们不依靠他人的怜悯,堂堂正正地开拓着自己的世界。但与1731万的视障群体数量相比,目前只有一家门店的手心咖啡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太有限了,她们希望能把经验复制到更多地方。
从公益走向商业,从只能接收他人给予,到自己创造价值,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,许多社会工作研究者、创业者,都对这一过程非常感兴趣。晓晓告诉我们,接待参访的团队,并和他们分享交流经验,慢慢的变成了手心咖啡的一项新业务。
在手心咖啡店内一角,我看到一本自制的盲文版《答案之书》。书里的英文页面,都被印着盲文翻译的牛皮纸覆盖。纸张太多,书本变得有原来的两倍那么厚,合不上了,摊开摆放在桌上,露出的谶语,就像手心咖啡为这样一个世界翻到的答案:
Copyright © 2022 开云真人官方网站app
备案号: 鄂ICP备2022012769号-1